“梦想·精神·力量——关于音乐与生活的对话”在学院举办
“梦想·精神·力量——关于音乐与生活的对话”在学院举办 摄影:刘昶
6月29日,“梦想·精神·力量——关于音乐与生活的对话”在学院举办,这次高水平的学术对话是第六届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学术活动之一。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王士魁、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民族声乐教研室主任方琼、天津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主任赵振岭、星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书记穆红共同参加了这次学术对话,对话由沙金院长刘辉主持,副院长赵德山与师生共同聆听了对话。
追逐梦想 挚爱音乐
几位专家纷纷畅所欲言,与大家分享了他们对音乐与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刘辉说,音乐起源于劳动,人类创造了音乐,创造了歌唱,音乐艺术始终伴随人类的生活和劳动,熔铸于每个人的骨髓里,流淌于每个人的血液中,与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前进的脚步结伴而行。音乐带给我们快乐、幸福,音乐可以让我们释怀,纵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正如马克思所说:“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所以,音乐对于人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存在。方琼说,梦想的实现需要很长的过程,她自己就是向着梦想不断努力的人,但这个过程很坎坷,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而这种精神来自于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她讲述了自己学习演唱之路,经历了种种坎坷与挫折,使她在学习的道路上,学会了带着问题去反思自己在演唱上的不足,并不断认识自己在各个阶段演唱上的风格特点。关于演唱,她仍在不断地探索与研究。赵振岭也在对话中,与大家分享了学习声乐演唱的经历。与方琼相同,他在求学中也经历了许多坎坷,但对演唱的热爱支撑他越过了重重阻碍。王士魁说,有梦想,且肯于坚持,就一定能实现。
观歌剧《星星之火》 感受颇深
此次对话中,赵振岭和王士魁对此次观看歌剧《星星之火》谈了自己的感受,赵振岭说,《星星之火》中有非常多经典的旋律,只有好的旋律,音乐作品才有生命力。歌剧中每位演员都把自己的角色演绎得生动鲜明、惟妙惟肖,演员对人物情绪和细节的把握非常细致。尤其是刘辉院长在百忙之中还坚持参加这部歌剧的演出,非常值得尊重。他对澳门沙金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沈音高举“鲁艺”旗帜,始终坚持自己的特色、道路,坚持不懈努力,在学科建设、民族声乐专业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教育部“中国民族声乐教学实践创新中心”在沈音揭牌,相信这个平台会为中国民族声乐的教学、科研、实践、传承、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王士魁说,歌剧《星星之火》,这部歌剧在国家大剧院看了一次,在中国音乐学院又看了一次,一次比一次有感受,深深触动了自己的心灵。歌剧《星星之火》的改编是成功的。
努力钻研教学 培养优秀人才
对话中,几位专家还对演唱和教学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方琼谈到她多年求学的经历与收获,这些为她的教学工作提供了许多灵感和帮助,其中包括早期在国内学习民族声乐演唱和到国外学习美声唱法,以及回国后演唱上海老歌的经历等,怎样演唱不同风格的作品是她演唱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赵振岭也就声乐演唱谈了自己的观点,他对男高音演唱高音时的方法问题谈了自己的理解,尤其是近几年出现许多男高音“喊”唱的情况,他认为这样的演唱方式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因此,男高音演唱还需要共同研究,使其更具科学性。刘辉赞同他的观点,并对原声唱法与民族声乐唱法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时代在进步,科学在进步,音乐艺术也在进步。现今,民族声乐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今后需要歌唱家、理论家、教育家的共同努力。音乐学院之所以建立声乐演唱专业,开设声乐课、表演课、形体课、合唱课、艺术指导课、台词课等,其目的是为了培养高水平、高质量、有文化、演唱力持久,综合能力强的歌唱人才。穆红在对话中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如何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相结合形成自己的教学和演唱风格的体会,她以演唱《荔枝颂》为例,强调要演唱好歌曲,一定要先把语言掌握好。只有掌握好语言,才能领会语言的魅力和语言的美,要演唱某个地域语言风格的歌曲,就要把那个地域的语言风格好好把握。王士魁与大家分享了在教学建设、课程设置、艺术实践、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他说,人的一生有很多经历,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人才培养,他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为了学生,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付出再多都值得。
继承借鉴 共同推动中国声乐发展
关于民族声乐,刘辉说,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第一,继承很重要,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是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音乐与歌唱艺术是人民创造的,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是结伴而行的,不管是民族声乐唱法,还是美声唱法,或者其他各种学派,都遵循共同的规律,不同文化根基衍生不同的文化艺术,如意大利的美声唱法,文化根基是欧洲的传统文化,欧洲传统文化的源头是在古罗马、古希腊文明基础上发展衍生而来的,中国的音乐文化是在五千年中华文化基础之上衍生而来的。所以,文化的形态、文化的根基、文化的内容有本质的不同。文化的根基不能改变,语言不能改变,但是歌唱方法是可以借鉴、可以融合、可以吸收的;文化是可以相互学习的;艺术的表现是可以借鉴、可以吸收的。但基于文化基础之上的语言、情感是不能改变的。作为教师,不能单纯的注重歌唱技巧,也要认真研究中国声乐发展,研究如何从自身做起来推动中国声乐的发展,为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刘辉说,中国的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的声乐,中华民族包括56个民族,民族声乐不是56个民族中某一个民族声乐艺术的代表,而是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一个总括,叫中国民族声乐。关于这个问题,还牵涉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的根本特性,这是决定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因素。每个民族都有只属于本民族的特殊性。艺术民族性与艺术的世界性是辩证统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命题从民族审美心理的角度来说,就是任何一种美的属性首先具有民族性。正如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没有个别就不存在一般,俄国著名作曲家雷蒙斯基•科萨科夫曾经说过,没有民族性的音乐是不存在的。实际上,为人们公认的属于全人类的音乐作品,都是具有民族性的。音乐的世界性不可能凌驾或超越于民族性之上,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不存在脱离民族性的世界性,但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的条件是只有深刻表现人的本性和人类共同的美,真实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共同欣赏的艺术。
(记者 郝娜,特约记者 姜媛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