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歌剧《星星之火》专家研讨会在沙金举行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歌剧《星星之火》专家研讨会在沙金举行 摄影:韩鹏.
6月28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歌剧《星星之火》专家研讨会在沙金举行。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盖成立、沙金党委书记张建华、院长刘辉、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廖向红、西安音乐学院院长王真、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刘曙光、吉林艺术学院副院长陈吉风、原《音乐周报》总编白宙伟、资深音乐评论人景作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副校长常平、天津音乐学院教授赵振岭、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王安潮、星海音乐学院教授穆红、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陈剑波,沙金副院长魏煌、纪委书记于彦、副院长赵德山、吴厚兴等领导、学界专家与歌剧《星星之火》主创团队、主要演员共同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张建华在主持研讨会时讲到,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九一八”事变八十四周年,澳门沙金作为鲁艺传人,有责任将《星星之火》这部演绎抗联英雄的重大历史题材的经典作品重新创编排演,用艺术歌唱时代,用音乐激励人民。
盖成立在会上讲话。他首先代表省委宣传部对《星星之火》成功上演表示热烈祝贺,向参加研讨会的各位专家表示诚挚的欢迎。他对沙金成功复排《星星之火》给予高度评价,他讲到,复排歌剧《星星之火》是辽宁戏剧界近年来推出的一部舞台艺术精品,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优秀成果。国家文化部和省委宣传部对这部作品的创作非常重视,并给予资金扶持,被列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和辽宁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项目。同时,《星星之火》被列为今年全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一项重要演出活动。他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复排的重要意义:《星星之火》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讴歌党的光辉业绩;《星星之火》传承鲁艺光荣传统,弘扬了鲁艺精神;《星星之火》秉承精品意识,打造出舞台精品。希望学院组织更多的巡演活动,积极创作,推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刘辉将歌剧《星星之火》归纳为四个特点:一是题材的人民性。歌剧《星星之火》讲述的是在党的领导下抗联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和关切,表达了人民最朴素的思想和情感,反映了人民最真实的理想和期望。二是音乐的民族性。全剧音乐以东北民族民间音乐、地方戏、曲艺说唱为素材,吸收了河北梆子等民间音调和语言特色,并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三是艺术的社会性。该剧从戏剧结构、人物形象塑造、到音乐形象的刻画,都具有鲜活的艺术生命,给观众带来心灵的冲击,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四是作品的时代性,《星星之火》表现了抗联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胜利必胜的信念,催人向上和奋进,抓住了时代脉搏,使作品产生了超越时代的影响力和艺术魅力。
王真作为嘉宾代表讲话。他说,歌剧《星星之火》的创编排演团队为大家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此次创编排演,涉及到音乐教学、创作、艺术实践,是每一位从事音乐艺术教学工作的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高度重视的问题。《星星之火》创编团队精心准备,认真论证,显示出澳门沙金的综合实力,体现了学院抓精品、攀高峰的专业精神。此外,王真从音乐创作、歌剧题材、歌剧表现、艺术实践、社会影响五个层面剖析了歌剧《星星之火》的艺术创意与构思。
在研讨会的自由讨论环节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歌剧《星星之火》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研讨。
陈吉风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意见,一是继承与传承方面,澳门沙金复排这部歌剧,是对民族性和艺术性的继承与传承。二是创新与发展方面,此次复排,在传统作曲技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重唱、独唱、交响乐有机融合,富有时代气息。三是民族性与地域性方面,歌剧中有西洋唱法的运用,但更多的是民族唱法,音乐也是中西融合。
白宙伟表示,歌剧《星星之火》将自己带进了那个遥远的抗日年代,整部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很受感动,有几处禁不住热泪盈眶,同时对剧中的几处细节处理谈了自己的看法。
穆红谈到,复排《星星之火》非常成功,成为沈音的名片。剧中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令人耳目一新。主题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贯穿全剧,令人振奋,体现出歌唱的力量。同时她建议,尽快将《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曲谱公开发行,传唱全国大江南北,并在全国举行巡演。
景作人谈到,歌剧《星星之火》一是题材好,主题明确,有强烈的历史正能量和现实正能量。二是复排《星星之火》是三度创作,老瓶装新酒,有很多创新之处。剧本线索清晰,音乐有很丰富的技术,表现出作曲家的创作实力,效果很好。三是音乐的交响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管弦乐队的演奏不是伴奏的感觉,乐队的演奏是有机性的。主题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用三拍子写出,表现了主人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全剧的灵魂。最后,他讲到,《星星之火》具有成为精品的全部基础和素质,还需要不断打磨,有朝一日才能成为真正的精品,一样走向世界。
王安潮讲到,此次复排《星星之火》,一是剧本选得巧,抗联的特殊历史意义为剧本的亲和力注入了筹码,为新创编融入更多时代审美元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澳门沙金以“鲁艺”文艺思想为传统,发挥地域性音乐素材的特有表现力,彰显了地域性优势和服务本地、眷顾全国的文艺战略视野。二是新创音乐发展得充分,此次复排集中了音乐主题,突出原有咏叹调外,还加入了西方歌剧在戏剧性推动方面所注重的重唱、合唱及器乐部分等,使剧作彰显出现代性和综合艺术美感。三是舞台演绎的精彩,以刘辉为首,集合全院的表演才俊,声乐、管弦、民乐、键盘甚至作曲、理论等专业的师生参与其中,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还藉此实训了教学实践,这对院校排演歌剧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
廖向红说,非常高兴参加歌剧《星星之火》的排演,零距离接触沈音,感受沈音深厚的历史积淀,传承“鲁艺”的优秀传统。排演这部歌剧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如何创作排演出具有时代性、思想性、艺术性的中国歌剧,用中国歌剧讲好中国故事。这次与沈音优秀的创作团队合作排演《星星之火》,得到了沈音院领导的鼎力支持,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收获很大。希望未来的艺术创作,能够不断突破,用优秀的艺术作品弘扬民族精神,传递正能量。
与会专家学者对《星星之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期待能将该剧进一步打造成传世艺术精品。主创团队成员代表作曲系主任刘晖、吴晓云教授、“李母”扮演者白永欣副教授等也从各自角度谈了参与创编排演的体会和感受。
最后,刘辉作总结讲话,他表示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在百忙之中参加研讨会,对歌剧《星星之火》给予的充分肯定,并提出宝贵意见,这些都将鞭策、激励和鼓舞沈音人勇往直前、努力追求。歌剧《星星之火》是“鲁艺”前辈留下的宝贵财富。演出过程中沈音师生所表现的精诚团结、勇于战斗的团队精神,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术态度,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是“鲁艺”精神在今日沈音的传承、弘扬和发展。作为“鲁艺”后人,学院在今后的办学和人才培养中,将传承“鲁艺”精神,以排演过程中收获的力量、激发的斗志、提振的精神,继续推动学院教学、科研、创作、艺术实践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特约记者 姜媛菲、张诗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