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在中共党史上是一个闪闪发光的名字,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它既熟悉又陌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了解与南泥湾相关的故事,学习南泥湾精神成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寻访缘起
4月9日,新时代鲁艺交流会在沙金举行。会议的举办进一步点燃了沙金广大青年学生对党史、校史的兴趣。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经典歌曲《南泥湾》与沙金的历史以及抗战时期的大生产运动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希望更多地了解文字以外的南泥湾。
(一)历史上的南泥湾
1940年蒋介石调集以嫡系胡宗南部为主的大批部队,分驻在边区周围各县,形成北起府谷、横山,西至宁夏、甘肃,南接泾水,东到黄河的五道包围封锁线。禁止国统区的物资,特别是棉花、布匹、粮食、药品、火柴、电讯器材等物资进入边区,国民党的军事封锁、军事蚕食、经济封锁,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为缓解军民供需的重大矛盾,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粉碎扼杀中国共产党革命力量的企图,从1941年起,党领导军民在边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其中,三五九旅开发南泥湾的成绩尤为突出,为大生产运动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二)歌声里的南泥湾
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来到南泥湾,向三五九旅的英雄们献上新编的秧歌舞《挑花篮》,《南泥湾》是其中的插曲。此曲旋律优美、抒情,热情歌颂了开荒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歌颂他们把荒凉的南泥湾改造成了美丽的“江南”。全曲可分为对比性的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曲调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欢快跳跃,最后采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结束全曲。歌曲吸收了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加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与舞蹈性为一体,更加生动感人。通过了解文字记载和音乐作品中的南泥湾,让我们更加希望走进现实,在田野中去探寻78年后的南泥湾。
二、田野中的南泥湾
4月26日—5月1日,由我系关冰阳、梁爽两位老师领队,我与吴雨扬、张子晗、史海波、张梓梵等学生组成的“百年卓越”寻访小组,历时6天深入陕西、山西两省,先后参观了南泥湾、鲁迅文学院旧址、延安文艺纪念馆、深桥红军小学、南泥湾红军小学、杨家岭希望小学、红军东征纪念馆、沁园春文化园、西卫毛主席路居等地,采访了侯秀珍、任石平、王露霏、张晓炯、闫建军、刘长胜6位革命亲属、文艺工作者和政府工作人员。
(一)寻访前的疑问
走进南泥湾之前,我们阅读了许多资料,从文艺作品和历史记录的角度初步认识了那片热土。所以,笔者产生了以下疑问:我们通过书本和艺术作品看到的南泥湾与现实生活中的南泥湾是否相同?那些曾经参与南泥湾生产运动的人对现在还有影响吗?是什么样的精神造就了南泥湾的奇迹,这种精神在78年后还在流传吗?带着这些疑问与期待,寻访小组的师生们从印象中的南泥湾走进了现实中的南泥湾。
(二)踏进南泥湾
4月26日,经过一路颠簸,寻访小组来到南泥湾,现实的南泥湾映入眼帘:街道干净整洁,山上植被茂密,稻田水网纵横交错。书中描述的光秃秃的山体、深不见底的沟壑已不见踪影。
下午6:45,寻访小组来到侯秀珍老人家中进行采访。老人为我们讲述了在南泥湾发生的许多故事:1.她的公公刘宝斋老人开垦南泥湾。在大生产运动中的三五九旅处处能看到榜样的力量,上至旅长下至伙夫,一律参加生产。团长陈宗尧不骑马,自己和马都背米,战士无一人开小差,精神百倍。以身作则的领导干部还调动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积极组织生产竞赛,不断挑战人类的体能极限,创造出个人开垦3.76与4.11亩的记录,诞生了一批批“气死牛”的劳动模范。2.侯秀珍参与建设南泥湾。在上世纪70年代,因当地经济条件较差,许多小朋友上学要走好久的路程。侯秀珍带领南泥湾群众靠自己的双手为孩子们建设校园。此外,70多年来,侯秀珍与她的公公刘宝斋两代人一直坚持不断为各地来宾讲述南泥湾的故事,践行着南泥湾精神。
三、南泥湾精神
通过南泥湾的所见所闻,笔者逐渐对寻访前的那些疑问有了答案。第一,艰苦奋斗的精神造就了南泥湾。2021年的南泥湾再也不是文献记载中飞沙走石的“烂泥湾”,是什么让这里发生了巨变?先是无数的革命先辈在战争年代一边拿起枪杆一边拿起锄头,后是几代人守护在南泥湾不断践行和传承艰苦奋斗的精神,让飞沙走石变成了林草覆盖率达到87%的陕北好江南。第二,自力更生的精神建设了南泥湾。从抗日战争时期到今日,这里再也没有人食不果腹,而是处处生机盎然。是什么精神让南泥湾做到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因为这里的人们一直保有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条件再困难,南泥湾村的村民们也能从砖头到课桌一步步地建起小学。第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保存了南泥湾的精神火种。在寻访期间,我们听到当地群众谈论,侯秀珍用自己的工资供孩子们上学,平时则省吃俭用甚至去捡垃圾。为什么侯秀珍能做到如此的无私?因为她继承了公公刘宝斋老人那种“我所理解的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的精神。
真正的英雄一心播种而不问收获,无数的革命先辈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信念铸就了伟大的南泥湾精神,刘宝斋、侯秀珍两代南泥湾人用70多年的时间践行和升华了南泥湾精神。
(音乐学系 赵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