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延安的文艺工作者们响应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走出小鲁艺,到大鲁艺去”,深入广大群众,认真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积极向民间艺术学习,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在此过程中,流行于北方乡间的秧歌艺术受到了文艺工作者的重视,他们剔除了传统秧歌中的男女调情、封建迷信等不良内容,加入了抗击日寇、劳动生产等于边区生活息息相关的积极内容,掀起了一场如火如荼的“新秧歌运动”。
用群众熟悉的形式反映他们的实际生活,文艺工作者们精心创作的新秧歌剧一经演出,就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演员认真传神的表演,也让台下观众身临其境。例如.秧歌剧《变工好》宣传了边区广泛建立的变工队,鼓励农民加入变工队,共享耕畜、农具,换工互助,扩大农业生产。故事中的主人公陈二最初不愿参加变工队,独自赶牛耕地,忙得不亦乐乎。顾了抓粪、撒种,顾不了赶牛;顾了赶牛,又顾不上撒种。一会儿牛跑了,一会儿牛吃种子了……演出时,台下的观众看得投入,全然忘了这是戏剧演出。当剧演到“牛套歪了”的时候,竟有农民自动上场准备帮助修理;当陈二忙得狼狈不堪的时候,观众焦急地、规劝似地对陈二喊:“快变工吧,快变工吧!”
像这样观众在故事中浑然忘情的例子,在秧歌剧的表演中比比皆是,有时,演员的传神表演,让观众把演员本人都看做剧中人了。《兄妹开荒》中的演员王大化、李波,在当时便很受观众的喜爱。看过鲁艺新秧歌的,再看时,不说看秧歌,只说“看王大化去了!”。
只有从群众的生活中汲取灵感,以亲切的民间曲调,朗朗上口的歌词,认真讲述边区群众自己故事的作品,才能让观众看得这样投入。大批新秧歌剧的创作与演出,让广大群众在娱乐中受到教育,更加了解党的政策与思想,成为了党文艺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
《“这真是向老百姓学习了”——新秧歌运动与新秧歌剧作剪影》,刘建勋,《延安文艺史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文/缪倩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