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的延安,人们口中经常哼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段朗朗上口的旋律时常流转在村落间、窑洞里。
通讯员小王是东北人,特别喜欢唱歌,这首描写他家乡的歌曲令他深深着迷,不仅自己唱,也教别人唱,但他始终不知道这首歌的创作者是谁。有一天,小王拿着一本歌集去找住在离他不远窑洞的戏剧家张寒晖,因为俩人都喜欢唱歌,所以小王常去找他。一进窑洞,小王就喊着说:“寒晖同志,我问了不少人,谁也不知道《松花江上》这首歌曲是谁写的,这回我可知道了。”说完便把歌曲集打开递给张寒晖看说:“你看,这里印的清清楚楚,作者叫‘佚名’。”张寒晖一看,哈哈大笑说:“你这小傻瓜,‘佚名’就是‘无名氏’的意思,就是说连编写歌曲集的编辑也不知道这首歌的作者是谁。”听了这话小王涨了个大红脸!话锋一转说:“咱先不管它是谁写的,这首歌写的确实好,你承认不承认?”小王的大拇指伸到了张寒晖的鼻子底下。张寒晖笑了笑说:“也不见得那么好吧。”小王瞪了他一眼:“别太骄傲了,你如果能写出这样一首歌,我就把‘王’字倒着写!”说完就跑出了窑洞。
刚出窑洞,小王就遇上了周恩来同志,便心生一计走上前去问道:”首长,问个问题可以吗?”周恩来同志说:“当然可以喽。”“您说《松花江上》这首歌写得好不好?”“好!非常好!”小王接着说:“可是寒晖同志说,这首歌写得不见得那么好,我将了他一军,我说他如果能写出这样一首歌来,我就把‘王’字倒着写。”周恩来同志听完哈哈大笑,说:“小鬼,看来你的‘王’字真要倒着写了,因为《松花江上》的作者就是张寒晖呀!”
这首歌首次出现在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九日的西安,正值“西安事变”的前夕,张寒晖当时正在西安二中担任国文教员,他亲眼目睹了西安街头无数愤怒的东北军将士和无家可归的东北同胞,深刻感受到他们心底的亡国之恨和丧家之痛,被深深触动,创作了这首《松花江上》,并亲口把这首歌曲教给了学生。在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纪念游行上,在“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此起彼伏的口号声中,西安二中的学生唱起了这首《松花江上》,委婉、动人的旋律让驻扎在西安的东北军兄弟想起他们久久未归的家乡与思念的亲人,止不住泪流满面……,高举着拳头呐喊:“一定要打回老家去!”。
歌曲《松花江上》的出现,激发了埋藏在广大将士民众心底的同胞情义,激起了东北军抗日救国的热情,直接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发生。自此,张寒晖所创作的《松花江上》便迅速流传开来,伴随着《松花江上》的歌声,抗日的烽火在全国逐渐形成燎原之势。
参考资料:《音乐春秋》吕金藻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年
文 / 李思韵
初审初校 / 李思韵
复审复校 / 李 放
终审终校 / 王鸿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