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戴嘉枋在沙金作专题学术报告

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戴嘉枋在第六届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上作专题学术报告 摄影:刘昶

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戴嘉枋在第六届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上作专题学术报告 摄影:刘昶

      5月18日,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戴嘉枋在沙金作了题为《京剧“样板戏”音乐研究》的学术报告。这是第六届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系列学术报告——“当代文艺思潮系列学术讲座”的第四场报告,学院相关专业师生聆听了报告。

      戴嘉枋是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委,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传统音乐和音乐美学的教学和研究。

      本次报告主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各时期京剧“样板戏”的代表作品,对前期、中期和后期京剧“样板戏”呈现出来的音乐特点进行了微观分析和宏观总结。

      在对前期京剧“样板戏”的音乐分析中,戴嘉枋以《红灯记》和《沙家浜》中的典型唱段为例,指出前期京剧“样板戏”音乐的特征即唱腔设计,音乐围绕剧情和人物表现需要,在主要人物的唱腔设计上有了核心唱段、主要唱段和次要唱段的区分,在既统一又丰富的唱段组合中较好地完成了塑造人物的作用。在对中期京剧“样板戏”的音乐分析中,他以《智取威虎山》和《海港》中的典型唱段为例,指出中期京剧“样板戏”音乐的特征除唱腔设计外,开始注意中西混合乐队的应用,并且开始尝试主题音调在全剧的贯穿。在对后期京剧“样板戏”的音乐分析中,戴嘉枋主要以《杜鹃山》中的典型唱段为例,指出后期京剧“样板戏”的唱腔已经摆脱了前期及中期唱腔中尚存的“流派”痕迹,“板式”逐渐成为唱腔音乐创作的特性音调因素,从而使得唱腔音乐完全为人物思想性格的戏剧性刻画服务,并且注重吸收西方歌剧音乐的表现手法到京剧音乐中来。后期样板戏的特征是中西混合乐队和主题音调在全剧贯穿的应用更加线束,在多种中国传统音乐因素与京剧音乐的融合上进行了有益和成功的尝试。

     戴嘉枋认为要从两个方面看待京剧“样板戏”音乐,既要肯定其优点也要看到不足。值得肯定的是京剧“样板戏”对于京剧音乐的发展作出了有益而成功的历史性探索,以创新的板式丰富了京剧板式体系;声腔体系中变化句式及其结构的多样化运用值得借鉴;赋予京剧音乐鲜明的人物个性和时代特征;采用中西混合乐队拓展京剧乐队的表现功能。存在的不足是在人物的音乐个性化表现方面,因受到剧本的规定限制,存在着严重的不够丰富的倾向;唱腔音区普遍偏高;对于传统的京剧音乐借鉴不够。

      在场学生还就京剧“样板戏”音乐对当前音乐有哪些借鉴意义、具体的京剧“样板戏”音乐分析方法和具体声腔特点等问题与戴嘉枋进行交流。最后,戴嘉枋在全场师生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本场学术报告。


                                                                                       (音乐学系 黄鑫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