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莲教授在音乐学系“博士讲坛”上为学院师生做精彩学术报告

音乐学系主任冯志莲教授做“满汉融合背景下的岫岩太平鼓‘烧香’仪式音乐研究”学术报告 摄影:韩鹏

音乐学系“博士讲坛”现场 摄影:韩鹏

     

      12月17日,音乐学系主任冯志莲教授做了一场题为《满汉融合背景下的岫岩太平鼓“烧香”仪式音乐研究》的精彩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音乐学系主办,是以本系教师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相关学术成果为呈现主体的系列学术活动——“博士讲坛”的首场报告,音乐学系全体师生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的部分教师与研究生到场聆听。

      冯志莲教授主讲的内容是其在中国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时的重要课题,该课题主要围绕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的太平鼓“烧香”而加以研究与阐释。太平鼓“烧香”是一种民间祭祀活动,它以演唱为主,并兼有舞蹈、器乐与说唱,为一种综合性的传统民间艺术,主要流传于东北、华北等地,其中以满族聚居地为主。冯志莲教授的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即以辽宁岫岩龙潭乡潘家(潘作忠)“家谱开光”祭祖仪式为研究个案,该文一方面以认真的学术态度对仪式中52个曲调、3千多句唱词、5万多字的文本内容加以记录和考察;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以熟练精湛的解析能力对仪式内容情节、音乐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最终将该仪式音乐放置于满汉融合的“大文化”背景和视域之中,讨论了其内部所映射出的满、汉两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文化融合现象。

      该课题的学术报告将分两场进行,此为第一场(下一场拟于2015年3月举办)。在这里,冯志莲教授首先介绍了她的研究对象——辽宁岫岩的太平鼓“烧香”仪式的大体情况,以及论文四个章节的基本框架。其后,针对其文的第一章与第二章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与阐释。

      在第一章“岫岩的生态环境与田野工作”中,她重点谈及了岫岩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以及其所做的田野工作——对汪永泉家“太平香”、潘作忠家“开光香”等进行田野考察的相关情况;第二章“岫岩太平鼓‘烧香’祭祖仪式纪实”中,她介绍了该仪式的前期准备情况(包括:议定、续家谱、置供品、摆供桌、开光匣、请祖先)、解释了仪式活动程序的特征(包括:开坛打棚——筹划准备;九郎受托——筹备延伸;开光点主——仪式插入;诸神落座——仪式展开;先祖登场——祭祀进行;恭送诸神——祭祀高潮),并分析了仪式的基本功能(包括:家族凝聚功能、文化传播功能、道德教化功能、心理慰藉功能等等)。以上两个章节的陈述均建立在冯志莲教授细致完善的田野考察工作的基础之上。

      对于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的学者而言,田野工作无疑是进行音乐研究的重要基础。但田野工作又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描绘工作,而是更多地与“活态”音乐紧密相关,体现为一种更具广泛意义上的历史陈述方式。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对于研究对象的选择以及数据整理等工作本身也反映出他们对研究对象自身所具备的文化内蕴的学术判断以及睿智的历史眼光。而这一点,在冯志莲教授的学术报告中得以充分体现。透过其讲述,我们不仅体察到了岫岩太平鼓“烧香”仪式本身所潜藏的集聚满汉民族特质的文化内涵,更让我们深刻地体味到了冯志莲教授多年田野工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背后所蕴含的艰辛与汗水,以及对民族音乐事业的执著精神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

      最后,冯志莲教授对太平鼓“烧香”仪式音乐的研究现状和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由此进一步延伸,对学者如何定位与挖掘研究课题等问题进行了再阐发,她指出,“只有关注当下民情,弘扬民族精神,其研究成果才会更具创新性与生命力”。整个报告持续一个半小时,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生动鲜活的表述方式自始至终地吸引着听者的注意力,使师生拓展了研究思路,开阔了学术视野,并激发了对其研究课题的兴趣。

      作为“博士讲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冯志莲教授的学术报告彰显与映射出了该讲坛的举办宗旨,即:通过不同学科领域的个案研究,使师生接触到最前沿学术成果,开阔师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以促进音乐学系整体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音乐学系    董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