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帆教授做客“人文艺术大讲堂”作专题学术讲座

江帆教授作题为《从“地方”出发:文化突围的有效路径与当下意义——基于民俗学的田野凝视与思考》的学术讲座

副院长冯志莲及师生参加讲座

6月15日,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成员江帆教授应邀做客“人文艺术大讲堂”,作题为《从“地方”出发:文化突围的有效路径与当下意义——基于民俗学的田野凝视与思考》的学术讲座。学院副院长冯志莲、相关教学单位师生和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近20所高校的师生以及中国民俗学会、辽宁省文联、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新疆艺术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参加讲座。讲座由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李东明主持。

讲座中,江帆教授从自己第一次走进“地方”开展民间故事家谭振山的田野调查出发,结合当下田野调查、民俗研究的现状,阐述了“重新审视地方性知识”对认知现代中国发展路径的重要意义。讲座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地理是历史的舞台。民俗文化在特定的人文地理、自然生境与社会生境基础上形成,“地方性”与“生态性”更接近民俗文化的本原与要义。第二,民俗文化与特定区域民众的生命体验相关联,彰显着区域民众的认知维度及文化建构逻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民俗知识谱系构建的生态性本原。第三,与“通识”意义上的现代知识比较,民俗的价值与魅力在于能够引导现代人进入具体的“生活世界”,加深对“中国故事”的认同及文化自信的体悟。第四,把握民俗的“地方”属性,将地方性知识与区域民众的日常生活视为认知现代中国的基础,建构“见物、见人、见生活”的整体性研究理念,为人文研究构建通达“现代中国”的“地方路径”,有助于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中实现“文化突围”。她强调,中国犹如一个巨大的拼图,每一个具体的“地方”都是这个宏大拼图上不可缺少的一角。人文研究就是要把每一角拼图的本色廓清,将其颜色提亮,使其在中国巨大的拼图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讲座结束后,江帆教授与师生进行在线交流,逐一解答师生的提问。讲座引发广大师生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江帆教授的讲座有深度、有广度,问题意识突出、思辨意味凸显;既有学理思考,又有研究理路探索;既有生动的田野调查案例,又提出诸多学术前沿理念和新的学术观点,使师生更加充分了解和掌握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学者应秉持的研究理念,进一步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 / 音乐学系2021级研究生 王梦

图 / 人文艺术研究院

初审初校 / 郝  娜

复审复校 / 刘纪刚

终审终校 / 赵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