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抗日的烽火将许多有识之士带到了延安,他们中间不乏才华横溢且个性张扬的人,因时代的洪流相聚在鲁迅艺术学院,他们的特立独行,常被人以“怪”字形容。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其中两个“怪才”,塞克和冼星海。
众所周知,他们分别是《生产大合唱》词曲作者。1939年延安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被四周热火朝天的劳动激情所感染,被誉为中国“普希金”的塞克,迅速创作出《生产大合唱》的歌词,随即送到冼星海住处,他仅用三天时间就完成了《生产大合唱》的谱曲,其中的《二月里来》至今仍家喻户晓。
与他们出类拔萃的创作能力相比,他们的性格更是卓尔不群。在延安座谈会的筹备期间,毛泽东想了解延安文艺界的情况,曾派人邀请塞克到他的住处谈话,不料塞克当即回复道:“有拿枪站岗的地方我不去!”毛泽东得知后,为此撤去了岗哨,又经由中央党校校长邓发劝说才前往与毛泽东晤谈。
无独有偶,在延安时,冼星海的窑洞常被去请教他的学生们围得水泄不通,他虽不善言辞,但为人热情,对他们的求教总是悉心指导。但每每在面对创作时认真且偏执,并且还有一个癖好,似乎一定要靠食物来激发创作灵感。刚到延安时,冼星海非常讨厌吃小米,他曾负气地提出:“保证我吃鸡,否则一行也写不出!”当时的延安到哪里去买鸡?没办法,只得给他买了两斤白糖,才平息了他的火气。每次伏案创作时,夫人钱韵玲便忙前忙后地给他拿白糖、煮咖啡、烧山药。还有一次,鲁艺音乐系开音乐会,他的小提琴独奏被安排在了另外一位教授的后面,他认为这是安排节目的人和那位教授串通故意为之,为此,他故意在自己上场演奏时拉断琴弦,中断了演奏,后来换了一把琴才勉强表演完。
艺术家身上才华总与率真并存,他们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造就了他们“怪”,也正是由于他们的“怪”,和中国共产党重才爱才的博大胸怀,才能为我们在中国音乐、戏剧领域创作出不朽的作品,留下宝贵的文艺财富。
参考资料:《新周报》2017年第46期
文 / 李思韵
初审初校 / 李思韵
复审复校 / 李
放
终审终校 / 王鸿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