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音乐理论家、教育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王安国教授为沙金师生作了一场题为《追溯“原点”、直达“原点”——兼谈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三个薄弱环节》的精彩学术报告。该学术报告是澳门沙金音乐教育系50周年系庆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系的全体师生以及相关部门的领导与教师到场聆听。
学术报告由沙金音乐教育系主任于学友教授主持。于学友指出,感谢能够邀请王安国教授来沙金进行专题讲座,聆听王安国教授讲学,能够使音乐教育系教师学生学到更多知识,特别是同学们将来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本次讲座对如何更好的做好音乐教师具有指导意义。
王安国教授表示,时隔五年再次来到澳门沙金并参加音乐教育系50周年系列活动感到十分荣幸,感谢系庆组委会的邀请。学术讲座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追溯我国音乐教育的“原点”、指引我们直达“原点”;提出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特别是中国中小学音乐课堂实践有待突破的三个薄弱环节;解决三个薄弱问题的方法。此次讲座从理论到实践全方面给予大家关于音乐教育的经验与体会。
学术讲座中,王安国教授首先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原点”出发,探索合适我国国情的有效音乐教育的实施途径。指出“原点”是依据这门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确定学科课程、教育宗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朴素的基本理念和最本原的实施状态,并特别强调这句话中的最朴素和最本原,加以阐述。同时从音乐教育的性质和价值、音乐艺术的本质和价值等方面引出2011年版音乐“课标”,将音乐教育的性质归理为“三性”,即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强调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重在音乐实践”,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健全人格”,“以美育人”。
王安国教授分析了面对国内外学者围绕音乐教育性质、价值以及相应课程里面的不同观点。他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包括艺术)针对同一事物发出的看似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的论点,实际上是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身份做出的解读或认识。应充分尊重、深入理解不同论点的合理内核,宜取包容、互补、兼收、并存的立场。追溯1902年我国开办新式学堂,1912年始,“唱歌”正是纳入学校课程,其宗旨就确定为“涵养美感、陶冶德性”。谈及追溯“原点”的目的是在新的认识高度上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原点”做出新的阐释。我们今天的“原点”就是“立德树人”。如何有效的让音乐教育直达“原点”,那就是要让学生亲身参与的音乐实践。中小学音乐实践的教学活动应该感受与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以及了解与音乐相关的文化。对于即将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学生,提出了“唱、奏、听、动、创”五个字。这五个字代表的五项教学内容,及其贯穿其中的情感体验和人文内涵的认知、内化,是中小学音乐课最朴素、最本原的日常教学内容和形式,也是实施有效音乐教育要直达的“原点”。
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出现的薄弱环节,王安国教授认为主要表现在:其一、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常规的、学生全员参与的合唱;其二、作为合奏重要组成部分的、有固定音高的旋律乐器的参与;其三、音乐教学中“动”的内容理解过于偏窄。针对上述不足,王安国教授在其后的讲座中通过对中小学音乐教材作品,如《古呦》、《贝壳之歌》、《小雨沙沙》以及《太阳出来啦》等十首小学合唱作品的演唱和民间锣鼓不同结构组合样式“修宝塔”、“蛇蜕壳”、“金橄榄”以及“螺丝接结顶”的表演等示范教学,让听者们从感官上得到最直观的体验和感受,生动而形象的示范更让听者们加深了对音乐教育教学的理解和领悟。
最后,王安国教授总结说,饭要一口口地吃、路要一步步地走,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靠我们脚踏实地的做、不要空谈,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把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好。同时,王安国教授将自己编著出版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备选教材》等多本教材和论著赠予沙金音乐教育系。
近两小时的学术报告,王安国教授严谨治学的态度、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及富有深度的讲学内容由始至终地吸引着听者的注意力,使听者受益良多、收获颇丰。作为澳门沙金音乐教育系50周年系庆的组成部分,王安国教授的学术报告对进一步促进音乐教育教学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研处 官圆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