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创作于1955-1956年间的《春节组曲》是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其中的第一乐章《序曲》更是成为了中国人春节记忆的一部分。每到春节,当电视中的传来《春节序曲》熟悉的旋律,浓浓的年味儿便随着乐声流淌进每个人的心里。
但是,当我们在这欢快的音乐中辞旧迎新时,是否知道,这灵动的旋律是穿越了时间与空间,从遥远的鲁艺岁月,从广袤的陕北高原流淌而来……
那是李焕之在延安生活的最后三个春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延安的音乐工作者根据毛主席在会上对革命文艺工作的指导,努力探求将音乐艺术与工农兵群众的需求结合的方法,在1943年的春节,边区诞生了一个全新的文艺气象,这就是著名的“新秧歌运动”。延安鲁迅文艺学院也成立了秧歌队,与其他单位和边区群众一起闹秧歌、闹社火,共同庆祝新年的来到。
第一次的秧歌活动,李焕之并没有参加,仅仅是作为一名观众在旁观看。但他立刻被陕北大秧歌铿锵的锣鼓,豪放的舞步所感动,很快加入了秧歌队伍之中,成了一名乐手,有时击鼓敲锣,有时吹笛子,有时拉手风琴。比起舞台上的表演,这种与群众携手同乐的演出,让李焕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与激情。
到了第二年,1944年的春节,新秧歌运动更加如火如荼,延安城内外的各个机关单位、学校、还有群众自发组织的秧歌队都普遍地活动起来,不但规模壮观,而且许多沉寂已久的传统秧歌形式,比如高台、梅花鼓、踢场子等,都被重新发掘表演。秧歌队之间的相互观摩,成了音乐工作者绝佳的学习机会,在民间秧歌队的表演中,李焕之欣赏到了更多民间曲调,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民间艺术的淳朴之美。
1945年的春节,李焕之与他的小组被派到了陇东分区去组织群众闹新社火,李焕之来到了陇东南部的镇原县。虽然这里的习俗不是跳秧歌而是闹社火,但社火的内容和陕北的秧歌有非常多的共通之处。而且,这里的地方曲子戏非常盛行,全新的戏曲形式又带给了李焕之更多新鲜的感受与灵感。在这里,他还学到了更多民间音乐,比如秦腔,陇东道情等等。在从春节到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中,李焕之走进群众的社火队,成为其中普通的一员,提着灯或打着火把,走在一望无垠原野,灯光与火光,歌声与乐声,交织在一起,成为让他永生难忘的壮丽景象。
直到离开延安多年之后,当舞蹈家戴爱莲找到李焕之,想与他合作编一支描写陕北人民欢度春节的秧歌舞时,那段边区的春节记忆,立刻又涌上了李焕之的心头。虽然这支合作的舞蹈最后并没有完成,但李焕之运用这些素材,创作了交响组曲《春节》——此时,距离那段延安岁月,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个年头,但热闹的边区春节,热情的新秧歌,却在他的笔端化作隽永的音符,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唱响……
参考资料:李焕之,《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导下》,《延安文艺回忆录》,艾克恩 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文 / 缪倩兰
初审初校 / 李思韵
复审复校 / 李
放
终审终校 / 王鸿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