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艺的校舍是延安唯一的道地的西式建筑。它大约建于1925年,由西班牙的神甫经营。这座巍峨的建筑全部是石头和砖头建成,哥特式的门窗,拥有可容纳五六百人的大礼拜堂(现在是大礼堂),那高耸入云的一对尖塔,远远就可以看到,而那塔尖的十字架也依然无恙。鲁艺美术系的一个学生,名叫古元,是一位天才的青年木刻家。他曾经以从前的“大礼拜堂”及其塔尖为题材,创作了一幅美妙的木刻,题名为《圣经时代已经过去了》。
在这所建筑周围的大树荫下,时常可以看到男女们把简陋的木凳侧放,靠在树干上,成为“延安作风”的躺椅,手中拿着书籍,自得其乐地阅读。大礼堂内,不仅举行学问、经验丰富、具有斗争历史的“老干部”讲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讲演会,也有从前线回来的老战士们作华北抗日根据地文化动态的报告,或者是“长征的英雄”长征的故事,讲述青草地、猓猓国、雪山和大渡河的奇遇。
1940年5月27日的夜晚,教堂中的气氛特别温馨——朱总司令、茅盾先生来到了延安,延安各界在中央大礼堂举行欢迎晚会。
鲁艺的“实验剧团”为观众呈现了果戈理、莫里哀、莎士比亚等不朽名作的精彩演出,同时也演出了曹禺的《雷雨》和《日出》,还有王震之教师根据华北前方实际生活新编的四幕剧《佃户》,以及姚时晓的现实主义独幕剧《棋局未终》和《闲话江南》。这些演员或许昨天还身处繁华的大都市,穿着华丽,住在豪宅里,但现在他们是身穿灰布制服,脚踩草鞋,攀登山峰,吃小米饭的“鲁艺”学生!
在这座教堂中,集聚了来自全国各省的青年,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和阶层:有即将从国内最贵族式的大学毕业的学生,也有出身普通、曾在社会上打过交道的人,还有“南洋伯”的好儿女,或者是偷偷从家里出来的,还有海关邮局的职员,中小学教师,以及经历过战争的“平津流亡学生”。但是,今日教堂的尖顶之下,众人唱诵的不再是赞美上帝的祈祷词,而是革命文艺的篇章,他们齐聚在鲁艺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一个信念,娴熟掌握文艺这一武器的理论与实践,服务于民族的自由解放!
参考资料:《延安文艺运动纪盛: 1937年1月—1948年3月》,艾克恩,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文 / 缪倩兰
初审初校 / 李思韵
复审复校 / 李 放
终审终校 / 王鸿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