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之际,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开展口述史采访工作,通过对东北鲁艺时期的干部教师及学员的访谈,深入挖掘鲁艺音乐文化价值,探索研究鲁艺精神内涵。
2021年9月10日,研究院一行五人拜访张洛老师,一进门,一位仪态万千的白发老人端庄侧坐着,仿佛一幅油画嵌入我们眼帘,看见我们的到来,她亲切热情的与我们打着招呼。张洛老师1929年生人,1944年仅15岁的她就参加了革命,加入冀热辽最早的文艺单位—尖兵剧社,在讲述那段革命岁月时,一双眼睛清澈明亮闪着光,俨然一副少女的模样。她说那时的他们每天行军至少80公里,一切都是军事化管理,行军间隙中还要排练、搭台、演出、与老百姓讲革命道理,虽然环境艰苦,但他们依旧“以苦为乐,以苦为高尚”。那时剧社每到一个地方就演出“白毛女”,张洛老师饰演喜儿,她说:“那时没有什么争名夺利,有对演出的建议意见都是直接说出来,大家为做好一件事,都是相互承托,共同进步,把整部剧演好是大家的荣耀。”采访过程中,张洛老师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那个年代,我依旧很想念,那种生活,如果可以我还想回去过!”
尖兵剧社与胜利剧社在承德的相遇,让她结识了劫夫,他们相差16岁,被人们称为是“老乌鸦与小麻雀”的结合。谈起劫夫,特别是劫夫的音乐创作,张老师的神态与话语中持续透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欣赏与肯定,在她的心中,同时兼具了“旋律美、产出多、传唱率高”三个条件的劫夫,是伟大的作曲家!说起筹备建立东北音专的时期,劫夫肩负着拓荒责任,事事都要亲力亲为,跑地皮、设计教学楼、聘贤任能,一出门就是一天。张老师说:“无论在创作还是做事上,劫夫从不为个人利益”,毋庸置疑的,劫夫院长为澳门沙金乃至东北文艺界留下了不朽的财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培养了一批卓越的人才。
采访结束后,92岁高龄的张洛老师步履蹒跚,却依旧坚持着送我们到门口,从她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老一辈鲁艺人的坚韧与乐观的精神。
张洛 1929年生人,1945年3月加入冀热辽军区剧社担任演员,1948年8月调东北鲁艺音工团工作后到实验剧团担任队长,1952年在东北人艺歌剧团担任演员及艺术委员会委员,1954年东北音专教表演,代理青年团支部书记,声乐系主任,1960年任辽宁歌剧院副院长。
文/李思韵 摄影/汪博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