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建党百年之际,我有幸参与到“百年卓越”系列活动“经典寻访”中,亲耳聆听一段段荡气回肠的红色故事,感受老党员爱党爱国的心路历程。虽然此次寻访的时间并不长,但这短短六天却承载着满满的温暖与感动。这些亲身体验,不仅使我真切感受到革命老区人民的热情与淳朴,了解到先辈们为了革命理想而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更使我从思想上对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路程和取得的光辉成就有了更进一步认知。此次寻访不仅是一次“寻根”旅程,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此次寻访,我跟随老师、同学们一起先后参观了延安鲁艺旧址、延安文艺纪念馆、毛泽东故居等多个红色革命遗址,走访了部分老党员和革命后代。从小生长在平原地区的我,第一次感受到地貌变化带给我的震撼—黄土高原的高山梁峁,更多的是一种期待与感慨。深入走进这里,我理解了“山陕”为何成为万众瞩目的革命圣地,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总后方,以及在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中所描述的对延安的第一印象:“在世界各国中,恐怕没有比中国的情况是更大的谜、更混乱的传说了”。
1939年,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对我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边区军民积极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村侯秀珍家中,家风馆里摆放了近百幅南泥湾大生产时期珍贵的老照片,侯秀珍老人不忘父亲将南泥湾精神薪火相传的嘱托,每天在这里讲解南泥湾精神,至今已经接力传承了三代人。“只要我还有力气,就要把南泥湾故事讲下去,就要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传承下去”,侯秀珍老人说。今天,南泥湾当年的那些困难已成过去,但在前进道路上南泥湾精神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古人云: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侯秀珍老人的话语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她的一言一行无不透露出身为一名老党员矢志不渝的初心。最朴素的语言,透露出的却是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以及发自内心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延安窑洞传发红色电波,主席身边书写传奇人生”,在山西省石楼县,我采访了革命后代任石平。从他的讲述中,我了解了他的父亲—一名具有70多年党龄的革命老人任侠惠的一生。任侠惠是延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1936年,年仅16岁的任侠惠为寻找红军,只身西渡黄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青年时期的任侠惠,曾担任毛主席的机要员,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延安大生产运动中,任侠惠因表现突出,获得了“劳动模范”的殊荣。改革开放后,离休的任侠惠联系石楼籍老战友一起筹建了红军东征纪念馆。在他和同志们的努力下,红军东征纪念馆于1996年5月5日正式开馆。任老先生的一生都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也是奋斗的一生。“坚持为人民服务,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不仅是老人对自己的准则要求,更是一种家风的传承。他的人生经历就像是一部基层视角的党史,记录过去,也描绘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一张木桌、一盏油灯、一方砚台、一支毛笔……几乎就是延安时期领导人卧室兼办公室的全部陈设。在革命战争年代,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精神支柱,也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千千万万共产党员用自己的使命与担当铸就了一个伟大的新中国。
在这次寻访中,我有幸能够深入革命老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书本中没有的知识,这是一次难得的艺术实践,也是我第一次“面对面”走入田野,亲身感受的一堂生动的党史课。此次寻访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要把革命前辈宝贵的精神财富融入到自己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虽然我们现在有了优越的生活环境,但依然要把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传承下去,应该以这些老党员为榜样,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作为新时代的沈音人,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永葆初心,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 史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