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朱鸿召 定价 39.90元
ISBN 9787224102017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页数 391 出版时间 2012-5
装帧 平装
内容介绍
《延安曾经是天堂》介绍了延安曾经有过天堂般的岁月,把它放置到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去考量,此前一百余年是连续战败,无数屈辱;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我们终于告别了“挨打”的命运;此后六十余年是发愤图强,改革开放,我们基本解决了“挨饿”的问题。在跨越“挨打”、“挨饿”的历史坎坷后,我们如何在世界面前拥有体面和尊严,避免“挨骂”的命运,延安的天堂船岁月及其沉痛的侧面,是一份极具典型意义的历史标本。
作者介绍
朱鸿召,1965年生,安徽庐江人,1988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从事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社会历史文化研究和现代城市文化研究。相关著述有《延安文人》(《延河边的文人们》)、《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延安有星辰》,相关编译有《众说纷纭话延安》、《延安访问记》、《王实味文存》、《博古,39岁的辉煌与悲壮》、《圣地不再遥远》等。
作品目录
春之篇
春脉为弦,琴瑟淙淙,青草阳光,杂花生树
延安的天堂岁月
农民要上天,赶紧搭云梯
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权建设的一波三折
夏之篇
夏脉似洪,浩浩荡荡,一河大水,来盛去衰
安吴青训班,用政治教育塑造革命战士
延安鲁艺,把学校教育归并政治体制
边区农校,隐约的身世与显明的效益
秋之篇
秋脉若浮,厌厌聂聂,如落榆荚,如送归鸿
同志,拿路条来
脱下裤子割“尾巴”
人事档案如影随形
冬之篇
冬脉如石,潜龙在渊,一元复始,山高水远
伐木烧炭的两种阐释
延安新建筑与旧城墙里的意识形态
中西医在延安开始结合
后记:从城市到乡村的追寻
推荐理由:
读朱鸿召老师的文字,最明显的感受是画面感十足。确切地说,最初是《延安曾经是天堂》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心中不禁疑问,延安,这座古朴偏远又封闭的小城,为何会被称之为“天堂”?与以往所看到的延安相关的研究史料有所不同,翻阅这本足有35万字的历史读本丝毫不觉枯燥,可读性极强。
本书是呈现延安十年(1937-1947)共产党人创造奇迹的著作。作者的研究脉络主要是以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为切入点,用大量详实的论据生动描述了整风前被知识分子称颂的“天堂”和整风后农民群众所歌颂的“天堂”。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这座小城聚集了约四万人的知识分子群体,对于来自全国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来说简直就是天堂般浪漫自由的学习岁月--“安适的生活供给、平等的人际关系、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积极进取的学习风尚、清廉高效的政府职能”像一股清流,让在战火中背井离乡的他们找到了新的信仰与归宿。
1942年整风运动之后,延安大生产运动兴起,农民群众眼中的延安及陕甘宁边区好似天堂。鼓励开荒垦殖,减租减息,表彰劳动模范,提升农民集体合作化程度,免费医疗,免费义务教育……这两段天堂般的岁月是在春夏秋冬四个章节内容中先后交织出现的。正如作者所说“经过延安整风运动所确定并坚持的中国现代革命民主政权思想,其最高原则是,“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让我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延安曾经是天堂》这本书中出现的所有重要论据,几乎都在页脚注明了出处,从这些详实的原始数据中能体会到作者用心思考、严谨治学的态度,尤其是政治经济相关情况素材的真实性让论述很有说服力,也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更加信服。此刻,眼前,一个深邃、鲜活的延安跃然纸上,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参考资料:
《延安曾经是天堂》,豆瓣读书[引用日期2021-05-31]
分享人/李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