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六月,伴着徐徐的晨风,钢琴系党总支成员一行十人,驱车赶往“较大城市”铁岭,开始了为期一天的“两学一做”系列活动——缅怀革命先烈,祭扫烈士陵园创新党日活动。
经过繁荣的市区,在一条小路的转角处,呈现出一幢青砖黑瓦的古式建筑,这就是银冈书院。银冈书院,是东北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古代书院,是清代著名的五大书院之一,是关东第一书院,在东北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银冈书院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 其创始人是清代谪居铁岭的郝浴。郝浴(1623-1683), 字雪海,又字冰涤,号复阳。直隶定州人。顺治六年(1649)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因其非凡的才干和胆略,顺治八年,升任湖广道御史,并委以钦差大臣重任巡按四川。十一年(1654)因忤吴三桂被诬,流徙盛京。十五年(1658)移居铁岭,讲学授徒,"开本邑文化之先河",培养出大批英才。郝浴在此讲学十八载,至康熙十四年(1675)复职还朝,留所居宅院为书院,并命名为"银冈书院"。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是在银冈书院入读小学。书院几经修建逐步具有相当规模。至1910年周总理入校读书时,已有校舍70多间。现今的银冈书院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与初建时"十许亩"相当。而且布局也无大的变化。东西排列三个院落。中间为郝浴最初所建宅院,东为银园,西院辟为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被列为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支部党员们随着讲解员,参观了陈列展出关于银冈书院历史沿革的文献资料、历史文物;观赏了我国罕有的古代石刻图书目录;了解了周总理在东北学习和考察的经历。从郝浴的“致知格物”到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都激励和提示着每一个党员身为教师的责任和目标。
告别了清幽典雅,古韵浓郁的银冈书院,我们来到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龙首山风景区内,占地面积7600平方米的铁岭革命烈士陵园。烈士陵园建成于1970年10月,大门是由刻有云朵图腾的柱形理石建成,在参天大树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庄重肃穆。 陵园主要建筑物有:悼念广场、纪念碑、166师合葬墓、烈士骨灰堂,主纪念碑高近20米。建有为前苏联"十月革命"取得最后胜利而英勇献身的红军团团长任辅臣烈士塑像;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第116师即"宏光支队"壮烈牺牲的68位烈士墓和英雄塑像。建成以来,平均每年接待来园瞻仰祭扫的团体和各界人士近6万人次。2002年被命名为"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
革命烈士陵园是为纪念革命烈士而专门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的一种,是缅怀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并向公民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支部党员来到这里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忘继承革命先烈遗志,珍惜现在,发扬优良革命传统,尽己所能为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雨后的清新空气使人倍感舒畅,我相信此行我们每个人都是满载着心灵的养分踏上回沈的归途。
撰稿 苏乐
责编 刘欣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