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是帮助新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环节。为教育引导新生深入领悟鲁艺精神,感受沈音人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民族声乐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以帮助新生了解沈音、认识沈音、融入沈音为主线,特邀请从教近六十年的老专家王瑞江教授为新生开展讲座。
2020年10月21日下午,民族声乐系在第二教学楼424举办“感悟时代 珍惜韶华 使命在肩 奋斗有我”民族声乐系系列讲座之“延水长流创辉煌”——王瑞江教授讲座。民族声乐系全体教师、本科、研究生一年级全体学生参加了讲座。
王瑞江教授,原澳门沙金党委书记、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民族声乐教育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王瑞江从事民族声乐教学近五十年,所教学生获国家级、省级一、二等奖20多人次,撰写论文多篇,发表歌词近30首,是中国民族声乐界著名教育家,为民族声乐事业贡献了一生的心血。
讲座由民族声乐系主任匡祎主持。匡祎主任指出,民族声乐系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定期开展系列讲座,这是民族声乐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坚持教师队伍立德树人、加强学生专业学习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一。
讲座由三部分组成。首先,王瑞江教授结合自己学习、工作生涯,为民族声乐系师生讲述学校的历史和民族声乐专业的发展历程。
王瑞江教授指出,1961年文化部内部一个会议纪要中提出,在音乐院校中成立民族声乐专业,这是民族声乐这个词第一次提出的时间,但这种演唱形式早就有了。在延安时期就有民族新唱法,其演唱风格、方法形态是从传统演唱中脱颖而出,在当时是一种新的演唱。提出民族声乐,是党和国家为了发扬我们的优秀主流音乐文化,我们的民族声乐就是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澳门沙金1956年成立民间演唱组,1958年沈音附中正式建立了民族歌剧班,根据以《白毛女》为代表的民族新歌剧和各地新民歌对演员的要求,借鉴以郭兰英为代表的一批著名演员的成才道路,确定了民族歌剧的训练方法。1977年沈音恢复招生,1985年正式建立民族声乐系。此后学生数量逐年增多,教学工作更加规范化。经过几十余年的努力,在全国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方面都颇具建树,是全国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重镇之一。
沈音的民族声乐教育始终走在全国音乐院校之首,始终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与我们是具有“鲁艺”光荣传统的学校历史是分不开的。
沈音民族声乐系,坚定不移地传承祖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在教学组织、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方面又讲求科学性和实用性。实践证明,民族声乐系教学体系完善,教学模式成熟,培养的学生成材率高,受到全国各用人单位的欢迎,有些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优秀演员。
王瑞江教授指出,民族声乐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强大密不可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我们民族声乐人必须要坚持文化自信,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好声音。
讲座的第二部分是现场教学指导,民族声乐系学生演唱了三组歌剧片段:李书仪、王久恒演唱歌剧《白毛女》片段《扎红头绳》、《十里风雪》等,葛子琪演唱歌剧《党的女儿》片段《万里春色满家园》,曹芷铭演唱歌剧《沂蒙山》片段《爱永在》。同学们的演唱充满感情,具有较强的舞台感染力。王瑞江教授结合同学们的演唱,为现场师生进行专业评点,指出同学们下一阶段学习中应注意加强的学习内容。
讲座的第三部分是师生提问环节。现场师生就民族声乐定义问题、男声教学要求、民族声乐与戏曲曲艺之间的关系问题等进行提问,王瑞江教授进行详细解答,现场气氛热烈。
讲座的最后,匡祎主任深情地说到,今天的沈音民族声乐经历几十余年的发展,教育教学成熟完善,但还需要老教师不断传帮带,民族声乐系师生要不断从老教师处努力学习。匡主任代表民声系全体教师承诺:沿着王老师等老一辈专家的教学传统,全体教师琴房的门会一直向我们系的每一名同学敞开。
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王教授的讲座脉络清晰,从延安鲁艺的成立到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新秧歌运动到《白毛女》的成功上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王教授如数家珍完整精炼地把沈音发展的四个时期讲述得淋漓尽致。近三个小时的脱稿讲座,让每名听众都热血沸腾。我们从延安走来,我们有着红色的基因,学校八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培养了大量社会主义的优秀的音乐人和歌唱家。希望同学们以前辈为榜样,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文艺人才。
通过此次讲座,新生纷纷表示:王教授的讲座极大地鼓舞了大家,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现实出发,我们作为鲁艺传人,都将始终坚守艺术理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们要接过这个接力棒,用实际行动向学校,向社会,向祖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