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澳门沙金戏剧影视学院下辖七个专业系部,即戏剧影视表演系、戏剧影视文学系、播音与主持系、音乐剧系、戏剧美术设计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影视摄影与制作系。在《百年卓越》系列活动中,戏剧影视学院各系师生按照澳门沙金《百年卓越》系列活动整体规划,凝心聚力,协同作战,以系部为单位兵分六路,于今年3月开始“东北老工业基地”红色寻访。这六路纵队又分别选派师生组成若干寻访小队深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代表性工厂、企业、场馆以及采访对象家里等,深入挖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辉煌历程、伟大贡献、伟大精神、宝贵经验等主题,力求讲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故事,为礼赞建党百年,服务辽宁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文化力量。
截至目前,戏剧影视学院红色寻访六路纵队已经完成了全部寻访计划,并按照戏剧影视学院《百年卓越》系列活动方案要求,参加红色寻访的师生均已做了信息分享。师生们被一个个真实故事、一位位平凡英雄的事迹所打动,结合专业特点进入到沉浸式教学阶段,创作了一系列汲取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养分的迎接建党百年的优秀作品,实现了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学同向同行,践行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为人民服务”的鲁艺精神传承者的使命初心。
本期与您分享的是戏剧影视学院红色寻访“六路纵队”之一
音乐剧系完成《百年卓越》系列活动情况
音乐剧系以“红色寻访”为起点,深入生活汲取素材,通过师生寻访归来的分享全覆盖,激发了师生艺术创作热情,实现了戏剧与影视学科所辖相关专业之间以及跨学科之间的资源融合,有效将“红色寻访”成果转化为“沉浸式教学”与“艺术创作”的内涵和动力,扎实推动《百年卓越》系列活动。
红色寻访:2021年4月6日上午,音乐剧系红色寻访小组成员戏剧影视学院院长杨喆、音乐剧系主任贾玲、音乐剧系学生高溪远和宋宇欣一行,来到原北方重工战略发展部部长孙霞家中进行采访。
孙霞为师生详细讲解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的成立,着重介绍了她之前所在的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的情况,还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沈重的辉煌成就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炉钢水”的故事,让在场师生颇为振奋,深感受益匪浅。同时,孙霞对于采访中澳门沙金师生代表身上体现出的“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精神面貌也给予充分肯定。
孙霞,66岁,北方重工原战略发展部部长。1976年年初,21岁的下乡女知青孙霞从盘锦农村抽调回城分配到沈阳重型机器厂,首先在车间学习电气焊;1988年调到厂志办负责记录企业大事迹和整理老领导的回忆录;接着到档案处做副处长;再到厂长办公室管综合,最后来到战略发展部从事企业计划统计,2010年光荣退休。孙霞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不仅为沈阳重型机械厂编写过厂志,而且为记录企业的情况以及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撰写了第一本个人文集《相约记忆》;退休后第二部个人文集《淡墨小语》在北方重工宣传部的帮助下印制完成,凭借两部个人文集以及公开见报文章,成为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相约记忆》中有一篇文章叫做《永远的沈重》,写到了沈重的历史和一些重要事件,结合经历孙霞为师生讲起了北重的成立以及其前身沈重的历史。
寻访报道(一)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2006年12月18日,沈重、沈矿两厂组建为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沈阳重型机器厂始建于1937年,位于沈阳市铁西区,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重型机器制造厂,工厂的前身是日本在沈阳建立的满洲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奉天工场,主要生产机车车辆轮芯、轮箍、车轴及小型矿山机械。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在苏联红军占领沈阳和国民党接收期间,工厂遭受严重破坏,226台设备被全部退定,工厂完全失去了生产能力,截至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时,厂区已成一片废墟。
随着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机械工业管理局接管工厂,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劳苦大众一心扑在工厂建设上。"叫工厂冒起烟来"成为重建时期沈阳城最激越的战斗口号!
工厂里没有工、量具和器材,职工们就把自己保存的拿出来献给工厂。“没有车辆、大家肩扛运送;缺少材料,就用土法制造。”工友们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冲天的革命干劲,在废墟上重建工厂,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创造奇迹!
在简陋的破厂房里,工人们硬是用智慧和汗水组装起了第一台皮带车床,隆隆的机器轰鸣声第一次在自己的工厂里响起……而后仅用8个月的时间,又神奇地修复了2#炼钢平炉。
1949年4月翻砂场经修复恢复生产,为铁道部制造出第一批冷钢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沈重成为新中国投资扩建的第一家重型机器制造厂定名为沈阳实验工厂,为东北机械工业管理局的直属厂,并炼出了沈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炉钢水。
1953年8月工厂被定名为沈阳重型机器厂,隶属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到1985年,沈阳重型机器厂已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近百万吨、一万多台大型机器产品,有40余种产品填补国内重型机械产品空白,创造了四十多项“共和国第一”,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有“中国重型机械工业的播篮”之美誉。
1996年沈阳重型机器厂由工厂制改制为公司制,注册成立了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从此标志着沈重工厂制时代的结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有限责任公司的开始。从1985年到2006年,沈重历经了 建国后史无前例的生死考验和蜕变。
寻访报道(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炉钢水
孙霞应师生要求分享了自己为写厂志曾采访沈重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了解沈重炼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炉钢水”的故事。
1949年10月,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钟声响彻全球,沈重炼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炉钢水。全厂上下犹如沸腾的钢花,激情迸射、热流奔涌。职工们任由激动的泪水肆意流淌,大家欢呼雀跃、奔走相告,自豪、骄傲写在每个工人幸福的脸庞上!
谈及第一炉钢水的意义,孙霞说:有了机器,有了钢水,工厂发展如虎添翼。工人们抑制不住当家做主人的革命激情,迅速掀起大生产的热潮,摸爬滚打在现场,不计报酬,不顾辛劳,恨不得把一颗心捧出来献给新生的社会主义祖国。"创造生产新纪录"、"增产节约"运动如火如荼。高速切削生产记录被不断刷新、超越、再创新高。
寻访报道(三)十万把军镐送前线 ——讲述我们身边的抗美援朝故事
1950年的秋天,北方重工的前身之一沈阳重型机器厂接到机械工业部命令,要求两个月之内造出十万把军镐送往抗美援朝前线用于前线挖掘战壕。
当时的沈阳重型机器厂正处于修复与建设时期,工厂的设备及原材料严重不足。为了保证完成国家任务,沈阳重型机器厂发动全体员工捡拾废钢铁自己炼钢,用1.5吨小电炉解决了“无米下锅”的钢水冶炼问题。同时通过采取‘叠芯串铸’的工艺,即在一个砂箱里,一层一层叠放造军镐的砂模,一次浇铸若干个小型铸钢块,一个模块就是一个镐头的钢料,有效减少了切割和锻造的工作量,为工期进度提供了保障。
因当时厂里只有一台自制的0.5吨小锻锤,为解决锻造能力问题,市政府统一协调,将一部分军镐锻造任务分配到全市各个企业,包括私营的铁匠炉手工打造。锻造军镐雏形工序完成后,再将分配出去的锻件全部收回厂内,按照技术标准进行打磨毛刺、镐头碾尖、磨扁、开刃、淬火等后续工序。经检验,每道工序全部合格后,给镐头涂上黑漆,打包装分批运到目的地,抢在志愿军过江前分发到战士手中。
正是依靠这种人海战术,以“匠心精神”克服诸多不利条件,革新工艺技术,圆满完成了常规方法根本完不成的任务,沈重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抗美援朝作出了贡献。
作为我国重型机械制造领域的核心骨干企业,素有“中国重机械工业的摇篮”之称的北方重工,百余年来,始终以肩负民族工业振兴为己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家、为民族、为产业的振兴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沉浸式教学
音乐剧系完成对沈阳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参加过抗美援朝退休老职工和原北重战略部部长孙霞的采访之后,将收获的诸如 “抗美援朝北重支援前线10万把军镐”、“新中国成立第一炉钢水”等素材进行了整理,并以新闻稿件和分享会的形式进行了红色寻访心得分享,还举办了《颂歌献党,唱响百年》艺术实践汇报音乐会等。红色寻访的成果有效转化为音乐剧系专业教学和艺术实践的主要内容和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
例如,音乐剧系以采访对象北方重工集团为背景,结合音乐剧专业唱跳演相结合的特点,师生带领学生一起改编了一部与北重有着类似背景的音乐剧《钢的琴》的片段。参与红色寻访的19级学生将采访时的所见所闻分享给参与排练的同学们,无疑给这些对相关历史以及工人形象没有一点了解的同学们的工人形象塑造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师生们排演的音乐剧《钢的琴》片段已被录制成视频,央视《新闻调查》栏目还专门跟拍了排练现场,指导教师和参演学生代表接受了采访。
艺术创作
音乐剧系红色寻访小组在寻访中敏锐捕捉到收集的“抗美援朝北重支援前线10万把军镐”这一真实历史事件的价值,第一时间联合戏剧影视文学系将该素材进行原创音乐剧剧本的创作。原创音乐剧已经完成了剧本写作、作曲、组建主创团队、演员遴选等一系列工作,目前正处于紧张的排练阶段,预计2021年10月首演,为建党百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