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哲明,作曲家,二级教授,作曲、管弦乐配器法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沈阳大学特聘教授;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副会长兼和声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对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曾任澳门沙金通俗音乐专业副主任(主持工作)、作曲系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辽宁省音乐家协会第五、六、七、八届主席团副主席兼创作委员会主任。
1972年考入辽宁省革命委员会样板戏学习班三连,先后任演奏员、乐队指挥;1977年考入澳门沙金作曲系作曲专业,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考取本校硕士研究生,1988年毕业后由学校派往美国加州拉文大学音乐系学习,1990年返校执教;2000年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赴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2001年返校执教。
创作有歌剧《图伯特》(与他人合作)、舞剧《大辽西》(与他人合作);交响乐、管弦乐《大河梦—黄河》、《大河情—辽河》、《盛京冬雪》、《长风破浪》、《心碑》、《母亲》、《平沙落雁》、《新年圆舞曲》、《晨祀》、《中华颂》、《盛京鼓韵》、《交响前奏曲》、《钢之歌》、《铁骑滚滚》等;民族管弦乐《秋色》、《广板与活板》等;室内乐《为长笛、大提琴与打击乐而作的音乐》、《中国玩具人形变奏曲》、《流水》、《躁动》、《悲歌—2020,Ⅰ》、《悲歌—2020,Ⅱ》等;交响合唱《英雄颂》、《和平颂》、《红日》、《在灿烂的阳光下》等;舞蹈音乐《火种》、《红山古梦》、《辽河春》、《年轻的太阳》等;歌曲《祖国赞美诗》、《有一支歌》、《向着太阳走》、《旗帜》、《水袖》、《生命中拥有了你》、《如果你是阳光下的泡沫》、《无名花》、《飞花逐月》等数十首,以及电视音乐作品《请在这里签字》、《绿色的旋律》、《空白的季节》、《邓小平来辽宁》等。部分作品曾在国家及省内的音乐作品比赛和评选中获奖,其中包括:中宣部第七届、第八届、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黑龙杯”全国首届管弦乐作曲大赛三等奖及鼓励奖、辽宁省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一届、第十三届、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奖”、辽宁省第二届文华奖优秀作曲奖、辽宁省第五届艺术节优秀作曲奖、首届辽宁音乐“金钟奖”音乐创作奖(器乐曲、歌曲)等,其中歌剧《图伯特》、马林巴独奏《流水》、女高音与管弦乐队《水袖》分别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各类别项目。部分作品曾在瑞士、法国、日本以及北京、台湾、沈阳等地的音乐会上首演。
撰写并发表的音乐分析、作曲教学、音乐评论方面的代表性学术论文以及文章有:《对威伯恩<小交响曲>的综合再分析》、《后序列主义音乐中调性与结构因素的回归——达拉皮科拉的钢琴组曲〈安娜莉贝拉的音乐笔记本〉之序列与复调技法分析》、《理性与非理性——施尼特凯<第四弦乐四重奏>风格特征与音高组织思维之剖视》、《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的配器风格》、《经典的“复制”与“翻新”——独幕芭蕾舞剧《卡门组曲》音乐的编配之评析》、《“失控”乎? “掌控”是也!——鲁肯斯<失控>管弦乐配器技法拾趣》、《走向新世纪的新音乐——二十世纪末美国音乐概观》、《对管弦乐法教学三个基本概念的思考》、《名不副实的“传统”与难以为是的“创新”——对作曲教学现状的质疑与反思》、《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作曲教学的本质与过程》、《从当下我国音乐院校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教学改革的必然性谈“音乐分析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及目的性》、《关于音乐创作的三个话题》、《4分33秒——凯奇想要做什么?》等。
曾在浙江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院校及澳门沙金开设、举办有关当代西方经典音乐创作发展趋势及技法分析方面的系列课程及学术讲座,如《西方现代经典音乐综述》、《当代经典音乐创作中的民族主义趋向》、《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中的西方当代经典音乐》、《“技术音乐”+“艺术音乐”—现代音乐创作的新路径》、《理性与非理性》、《后序列主义音乐中调性与结构因素的回归》等。
曾获“辽宁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家”、“沈阳市优秀专家”、“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带头人”、“ 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 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班主任(导师)”、“沈阳高校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